中国道路.杂思录 5.1 第五章 中華傳統人文基因(1)

第五章 中華傳統人文基因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從落后發展中國家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能維持中國整體社會的穩定,毋庸置疑,在可預見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超大的體量,不同於西方經濟傳統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對全球的影響,使人們不得不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中國何以能維系超常的經濟發展,中國發展模式是否存在,未來中國是否還能維持中高速發展,中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如果中國經濟進步是歷史的必然,那麼其必然的原因及其背后驅動力量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是必然又如何解釋其他發展中經濟體遭遇的挫折,以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曾遭遇的苦難與危機。如果是偶然,幸運之神何以最終把幸運之冠戴到倍經苦難的中華民族頭上。中國現行政治體制與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可持續性是否具有必然關聯,中國體制與中國特有發展模式對橫行數世紀強勢的西方意識形態以及政治與經濟體制意味著什麼,相容,互補,或抗衡,還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國何去何從都會對全球經濟以及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如果不是故意視而不見,中國的持續發展將成為一門顯學,不僅是中國經濟與思想界的顯學,也是西方乃至世界經濟與思想界的顯學,一門關系人類未來的顯學。然而顯學一詞似乎過於樂觀,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末葉,中美的貿易對抗不僅為全球化也為世界未來走向帶來隱憂。無論是顯學還是隱學都含有顯而易見的隱憂,讀懂中國是解開這些謎團的第一關鍵。

 

5.1  中國 中國 我們是誰?

了解中國解釋中國,就是了解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及其文化,即個體與群體的習性,或中華民族的民族性。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本質又是什麼。中華民族在這塊稱之為華夏的古老土地上,生活繁衍將養生息了幾千年,是人類歷史僅存古文明之一。中華民族曾創造人類近代歷史以前最繁華的文明,也曾遭受無數遍生死蹂躪,來自外族的欺凌屠殺以及戰亂的自我毀滅,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承載最多最深重苦難的民族,不是之一,而是之最。中華民族自翊勤勞勇敢,智慧聰敏,開創了燦爛的文明,又何以頻頻遭受磨難。在已有文明及經濟發展基礎上,中華民族為何未能自己走向工業化,不僅在人類歷史的工業化進程中落后於西方,當西方近代工業化浪潮來到東方,又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落后於長期的學生日本,使中華民族再次遭受生死涂炭。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史記經典汗牛充棟,歷史書籍不乏自我歌功頌德之詞,無論對對歷史上天下大治還是累遭天災人禍,眾多歷史事件也多有詳盡記載,對累遭劫難卻罕有追根究底,王朝興替依舊,百姓生死如螻蟻,是冥冥中民族命運使然,還是民族性格使然。性格決定命運,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華民族累遭劫難為什麼不能使我們的民族幡然醒悟,中華民族總是每隔兩三百年必遭逢生死磨難,猶如掉進沒頂的深坑,這是同一個坑,還是不同的坑。每當中華民族重新站起,又像好了傷疤忘了疼,就像一切未曾發生,舞榭歌樓,醉生夢死,依然故我,所謂‘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話說的漂亮,竟然是空談。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歷朝歷代,無數社會精英隻知頂禮膜拜,從無推陳出新之思,更無楊善究過之批判。有多少輝煌錦繡繁華,就有多少蛀虫糟粕空談。中華民族為什麼不能痛定思痛,走上長治久安,而是在王朝興亡的怪圈裡打轉,每逢興替都面臨民族的危亡,是什麼鑄造我們的民族性格,累遭磨難而不自省,驕奢萎靡而不自知,見獵而忘其所以,偏安而不謀長利,中華文明終於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僅落后於西方,竟然落后於日本,為昔日蠻夷所乘,慘遭蹂躪,幾遭滅頂之災。

文化是一切文明的基礎,文化也是一個群體的記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群體性格,或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命運,中華民族累遭磨難,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或民族性格息息相關。世界不同文明的競爭就是不同文化的競爭,中華文明落后於西方文明,中華文化做為中華民族的群體記憶,是民族性格及中華文明的載體,無疑承載最根本的原因。從民族文化或民族性格的因素中尋找中華文明累遭顛覆磨難的原因,以及最終又能浴火重生的答案不僅是解讀是中華民族文化與性格的根本,也是解析中華民族如何走向未來必須正視的最根本的問題。

據說中國歷史存在四大必須解讀的問題,其一,中國為什麼未能在西方之前實現工業化。其二,不僅未能在西方之前實現工業化,西風東漸之后,工業化進程累遭挫折而落后於日本,中華民族幾遭滅頂。其三,中國革命成功之謎,中國革命的成功,不僅改變了中國走向現代化,乃至中華文明復興之路,更由於中國的超大體量,也必將改變人類文明的道路。其四,相較於全球許多發展中國家或經濟體改革的失敗,中國改革開放成功之謎。隻有回答了這四個問題,我們才可以說,真正了解中華民族走過的艱難與輝煌的原因,才有可能看清未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為民族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5.2  中華文明基因與民族性格

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是文明的載體,任何文明都是在一定特定的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任何人類社會總是與特定社會文化相互關聯的,社會習俗,文化,文明,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一體多面。檢視一個社會或民族的文化以及文明,就必須檢視其社會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中華傳統社會或文化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征,一個是代表社會基本物質生產的農耕文化,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社會結構或上層建筑,另一個是代表社會主流文化與思想,即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社會思想與倫理道德,再一個是以道教與佛教為代表的宗教思想。這三個特征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的基礎,而儒家學說與道教及佛教思想既是中華文化思想的哲學基礎,也即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

農耕文化,儒家學說,以道教與佛教為主體的宗教思想即是中華文化三個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文化的遺傳基因,這三個最基本的文化因素與基因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即包含著中華民族悲慘命運的密碼,也孕育著中華民族累遭磨難卻又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這些文化基因也使整個中華歷史累累出現了其他文化不具有的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也揭示了中華民族命運的必然。

 

5.3  中華文明的物質生產基礎

中華文化起源,農耕文化與巫文化。農耕是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基礎,孕育了中華文化優秀的精神與人文價值,農耕文化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最基礎與根本的色彩。中華民族也一直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的時期,農耕文化即奠定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民族性格,也在相當程度上限定了中華文化思想的格局與視野。

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品質,胼手砥足,安土重遷,精歷圖治,負重堅韌,以及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價值都是農耕文化物質生產帶來的社會與群體價值的表現。這些群體價值來源於互助合作的農耕生產,與土地相連接,植根於氏族群體與家庭,經年沉澱成為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基因與價值,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根本,不論中華民族遭到什麼樣的天災人禍,外族劫掠侵擾屠殺,終能否極泰來,涅槃重生。

 

5.4  集體主義 中國社會力量的源泉

中國或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文化的民族,早期的社會活動都圍繞著農業生產與祭祀展開,以土地為命脈,祈禱神明,靠天吃飯,而天災人禍,修渠灌溉,都非個體與家庭所能獨自承擔,協作與集體必然成為農耕文化面對自然災害最有效的自救模式,由此而形成的集體主義也就成為中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與價值。在中華文化中這種集體主義又具體表現為以家庭或家族為社會基本單位,所有的基本社會關系都以家庭為細胞以及家族為樞紐展開。聚族而居、合作包容、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孕育了內斂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種以家庭及家族為社會最基本單位而組織起來的社會,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十分穩定,社會也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及穩定性,沉穩而滯重,耕讀傳家,樂天知命的文化傳統看似田園牧歌,實質是守成有余而不求進取,缺乏冒險精神,缺乏社會改革思想與動力也成為中國社會及中華文化特點之一。以漢文化為主的中華文化不僅表現在廟宇朝堂,也根植於以世代以土地為命脈的農耕社會的每個階層,村廟氏族家庭個人都是文化的細胞。

農耕是漢文化累遭磨難又能浴火重生的根基。中華民族的版圖不像游牧民族為生存為擴張而擴張,也不是生產及人口成長的自然擴張,而多是受外部擠壓反彈的抗外力逆勢擴張。由於中華文化對於周邊民族文化的相對進步與優越,每次異族對中原的侵擾壓迫,雖然從文化到經濟給中原漢民族帶來了極大傷害與摧殘,都無法從根本上斷絕中華文化的命脈,也無法改變以農耕文化為社會物質生產基礎與其核心價值,集體,協作,家族,家庭。外族政權無法改變中華文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外族對華夏或漢民族的征服是暴力征服,外族政權原有賴以生存的社會生產模式及社會文化,不僅不適合也落后於華夏的農耕文明與社會生產模式以及中原社會文化,外族政權要佔有利用華夏文明的社會物質生產成果,就必然與中原民族及與漢文化共存。在外族政權壓迫下,中華社會及漢文化仍然以氏族家庭為紐帶,農耕為命脈,中華文化以民間及鄉村的形式存在。這種與社會農耕物質生產相適應的文化隨時間推移又漸成主流,隨著外族政權的衰弱,以漢文化為基礎的民族融合最終轉化成為漢文化的逆擴張,將外族融合進漢文化圈,這也是中華文化累遭磨難而能浴火重生的緣由。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中国道路杂思路 11.1 第十一章 未來中國的三種可能發展(1)

中国道路杂思路 12.7 第十二章 理想中國(7)

中国道路杂思路 12.5 第十二章 理想中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