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杂思录 3.8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8)
3.23 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
意識形態思想理論的歷史與社會功能,文明的抓手與台階。意識形態理論與宗教一樣都是人類在特定歷史時期文化思想結晶,而人類歷史總是向前發展與進步的,也必然超越這些思想。多神教取代巫術,一神教取代多神教,隨著社會進步,及文化和思想的發展,世俗的文化思想理論又取代一神教文化思想而成為社會的潮流與主流,並進而形成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與社會文化價值。無論是宗教思想還是世俗意識形態思想理論在其產生社會都是一種文化思想進步,在其發軔初期都會受到不同社會思想的擠壓,如果與社會主流或統治思想相違背,甚至會受到迫害,如基督教初期受猶太教的排擠,以及羅馬帝國的迫害,而自由民主意識同樣不受社會統治集團所待見,社會革命也成為新思想意識自我實現的必要手段。這些新思想成果對相應社會進步以及后繼發展都成為前進的抓手,后又成為台階,並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而最后成為腳鏈與桎梏。歷史上的巫術多神教一神教都曾經經歷從抓手到台階,最終成為桎梏的過程。同樣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成果,意識形態思想理論也同樣必然有這樣一個歷史過程,將意識形態思想理論作為社會文化思想的終極,也僅是站在相應社會物質基礎做出的所謂理性推測,就如《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一書對歷史做出的判斷,以及最后的人的設想就是如此。
自由民主價值與社會主義或威權體制一直是近代幾百年來針鋒相對的意識形態思想理論,而關於歷史終結的判斷無疑是以已發生的歷史事實或事件作為有力的論據與批判。推斷歷史的終結,其認知並不否認人類歷史或有反復與曲折,然而以社會發展趨勢或社會大眾心理的認知,預測這是必然的趨勢與終結。這種發展的預測與大眾心理認知並不是以不同意識形態理論辯駁與思想的批判作為依據,而是歷史的發展與事實為依據。歷史的批判是最有力的批判,也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終結》成書時間點最有力的著眼點所在,對它的批判也多有誤解,以當時的思想理論與事實也難於推翻《終結》的結論。事實是最好的依據,也是最有力的批判。近二三十年自由民主也遭遇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問題,以及民粹的社會瓶頸,而作者也對結論的基礎做出修正及增加相應的條件,即國家治理能力成為重要的基礎之一,這無疑是事實修正思想理論的最好例証。這裡要說明的僅是,任何理論尤其是意識形態理論僅是以事實作為研究基礎的理性判斷與推論,絕非所謂的真理,理論以事實為依據,也必然接受事實或歷史發展的批判與修正。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任何社會理論對社會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演化,都有一個抓手到台階再到桎梏的過程,而成為桎梏的原因就是拒絕歷史事實的批判,拒絕接受新思想。當一個思想理論拒絕批判,拒絕新思想,其必然成為死的不具生命力的思想,而以這種思想作為社會體系的根本基礎,必然走入歧途。
追求利益是生命的本質,也是人類社會的本質,自由民主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思想的價值,自由民主同樣也必然必須追求利益,追求最大利益,是在特定社會物質生產環境下追求最大利益最有效的思想價值。很難想象一個無關利益的自由民主價值,或一個不帶來最大利益的自由民主體系,如丘吉爾所說,‘民主是最不壞的制度’,其實就是相比其他可能的體制,民主是能帶來最大利益的社會體制。由此可見,如果存在一種比自由民主能夠帶來更大利益的社會管理體系,那麼《終結》的結論就不攻自破。利益,最大利益是衡量以及檢驗意識形態理論的標准,自由民主的思想理論之所以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在與蘇聯及東歐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其根本就是在生產社會利益,即社會物質的豐富與民眾的生活幸福感等各方面,超越並壓倒了蘇聯陣營。自由民主體制在生產制造社會利益的優越使蘇聯陣營賴以生存的思想意識理論失去相應的社會基礎,以及思想理論的社會合理性。物質利益就是社會最堅實的基礎,也是社會合理性的基礎,失去社會合理性,社會改革成為必然,而改革方向的錯誤也會使國家與社會裂解,走向災難。這也是《終結》產生的歷史背景。而《終結》一書的修正或增加相應的條件,即國家治理能力,就是因為一些施行自由民主體制的國家與地區在此之后未能得到預想的利益,老牌的民主社會也遭遇社會瓶頸,現實是最有力的思想批判,《終結》的結論也受到事實懷疑與挑戰。
而《終結》作者對理論的修正所增加的條件,即國家的治理能力,國家治理能力的本質就是追求最大利益。利益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也是人性本質,人類組成群體與社會的根本原因,這是本書自始至終強調的。《終結》的修正無疑是受到許多社會現實問題或發展瓶頸的影響,如民主體制低效的社會治理,遭遇社會動蕩,也相較於中國社會穩定以及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然而作者增加國家治理能力作為條件,卻並未能說明民主走向民粹,走向底層決策與國家治理能力之間的必然矛盾,不解決民粹的問題,不解決不同政黨代表的社會利益群體造成的社會撕裂,就不可能解決國家治理能力的問題。民主選舉與輪流執政是民主體制的一體兩面,同時也是社會低效治理的必然根源,冀望民主體制產生有效的國家治理,恐怕是緣木求魚,且拭目以待。為現實問題而修正,也就是為利益而修正,為利益而修正就是理論的精准精細與進步,增加理論成功的條件,也是理論的生命。不受自由民主意識形態認可,然而卻獲得一定成果的中國,改革開放就是走出意識形態,本質就是以社會大眾利益為基礎,這說明利益同樣是所有意識形態價值的本質,追求利益,追求最大利益同樣是自由民主的本質,這是完全無需証明的。
簡而言之,任何理論包括意識形態理論僅是社會進步的抓手與台階,一種工具,並非不可拋棄或不可修正的社會終極目標。社會由於進步而不斷改變,追求利益的手段也必然改變,當理論成為不可修正與拋棄的社會准則,理論也就成為社會進步的桎梏。衡量工具的標准就是工具的有用性,也即所能帶來的利益。當思想理論不能達到最大利益的目的,就應該修正,並產生具有讓人信服的修正理論,或被新的理論取代,而以理論為基礎的社會價值同樣如此,而檢驗的基礎就是最大利益。
意識形態思想是人類進化文明的成果,更是人類進步文明的燈塔,做為認識社會生產與文化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更是人類思想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結晶與最高表現,盡管理論本身存在對現實現象的偏見與誤解,對理想的一廂情願,意識形態理論都是人類思想極為寶貴的思想資產。
3.24 結語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斗爭,其本質就是圍繞著資本生產展開的,從一開始的資本壓榨造成的勞工貧困,以及資本生產的危機,到當今突出的資本社會經濟周期危機,都是關於資本生產的本質造成的,資本生產是現代社會主要社會矛盾的根源,這也說明了物質生產是一切人類社會與生活的基礎,生命與群體的本質就是最大利益,而利益總是與物質生產及社會分配相關的。
資本的本質就是一種物質生產運作的要素和基礎,就如同封建制時期,土地是一種物質生產運作的基礎一樣,掌握了物質生產方式的基本要素就掌握了財富。這個基本要素,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是土地,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資本,封建時期的戰爭往往是掠奪土地資源的戰爭,在資本主義時期表現的是資本的擴張與資本搶奪市場的競爭,市場是企業及其背后資本生存的空間,失去市場就意味企業及資本被吞噬,市場,利潤,是資本生存的保証。
資本主義這種物質生產方式決定了資本的生存方式,就必定造成掌握資本的社會群體為追求最大利潤,對社會弱勢群體或階層勞動者的殘酷壓榨,結果帶來分配的不平等及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社會不平等與貧富不均催生從根本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意識形態思想,社會主義或馬克思主義,而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與資本的強勢,也必然引誘發資本生產的批判者號召以暴力回應暴力。馬克思主義注重以革命的手段改造資本主義社會,改造資本,也是對社會物質現實的回應,然而也必然走上意識改造物質,超越物質,人為促進社會的演化。
做為以革命為導向與目標的意識形態理論,馬克思主義包含許多超越現實的理想與手段,這也是社會主義做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實踐遭到許多挫折的根本原因。做為社會主義根本基礎的資本公有制僅是改變了資本的所有權,表面上資本由被掌握在少數私有資產者手裡,轉變為為社會公有,管理權或經營權則掌握在代理大眾的少數管理階層手裡。這種形式的改變,實際上並未能改變資本物質生產方式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市場,利潤,增值,這也是生命的自然本質。當人類社會演化到資本成為物質生產方式,資本也具有了生物生命的現象,既是生存擴張,不斷增長增值,是人性的貪婪或生命追求最大利益的自然屬性使資本具有了生物生命的屬性,改變資本的擁有形式或所有制並沒有改變資本的本質。絕對的公有制消弭了資本擁有者人性貪婪造成的壓榨與不公平,卻又帶來或造成了社會大眾的慵懶與不作為,前者是趨利后者是避害。前者是生命屬性追求利益的自然延申,過度與泛濫必將危及社會群體秩序,后者是生命意識對現實利益的回應,自私的本性,無利則不往。跨越意識與物質的分野,最終傷及個體追求利益的屬性,都是對生命本質的傷害。
所有制形式的改變,一方面表面上帶來社會分配的相對公平或平等,另一方面社會公有制帶來的集權與計劃忽略或遏制了與資本自然運作的社會基礎。資本自然運作的基礎就是自由市場與自由競爭,競爭包括兩個方面,企業之間的競爭與社會不同個體之間的競爭,包括勞動者生產力與不同個體企業精神的競爭,而市場就是實現眾多個體與企業競爭的最終場所。沒有市場,資本就失去自然生存的空間與養分,沒有競爭,資本就失去自然運作的動力,創造利潤是資本生存的本質,對個體而言,則是失去追求最大利益的環境。資本的自由競爭,表現在生產過程中的創造價值,在自由市場中實現價值使之成為利潤,遏制市場與競爭就是扭曲資本自然運作的環境,結果是遏制物質生產的自然運作。物質生產是人類文明社會正常發展的基礎,無關任何意識形態思想,正常的生產及市場秩序,是社會正常運作的基本保証,市場秩序受到破壞,追求人類自由解放的理想,最終帶來的是相反的結果。
資本僅是人類社會在特定物質生產條件下生產運作的方式,就如土地是農業社會物質生產的方式一樣,公有制並未能改變這個的運作方式,改變的僅是資本的管理方式,為了避免資本競爭可能帶來的浪費,強制集中與計劃,以及抑制市場的管理方式破壞了資本運作的正常模式,使社會市場受到抑制,最終破壞社會物質生產的秩序。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資本的運作模式仍然將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主要模式,人們應該找出即符合人類生命個體自然屬性,自由生存,趨利避害,又符合社會現實並兼顧社會公平正義的資本管理模式,而不是僅僅依據意識形態理論做為社會發展的唯一根據。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這些意識形態理論或出於理論分析與演繹的需要,或出於意識形態理想的有意引導,往往將復雜的社會生產現象概念化抽象化,結果走向簡單與絕對的兩極,抽象簡單絕對的概念與演繹必然產生意識形態理論與社會現實的脫節,對意識形態理論脫離現實條件的理想,不加分析的生搬硬套,必然帶來相反后果。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強調共同富裕,鞭撻資本的貪婪,而高度集中的公有與計劃,以群體共同利益之名壓縮了個體自由及私利,私利卻是群體共利的基礎或粘合劑。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則強調自由對人類生命與精神的價值,使自由成為抽象的價值標杆,一種文明與精神的象征,強調自由的精神價值,忽略自由的物質內涵。自由的物質內涵是自由本身即是一種利益,這種利益是相對於群體利益而言的,不存在超越群體的自由,超越群體的自由有如哈耶克批判的中央計劃一樣,必然走向極端,使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成為另一種極端與病態,與馬克思主義一道成為一左一右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其共同點是脫離了人類生命的物質性,即人類的物質基礎,自由與自利是生物的自然屬性,群體是個體追求最大利益的基礎,也是自由的物質基礎,絕對的自由傷害群體共同利益基礎。
不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自由主義都在某些方面脫離了社會物質現實,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設立的社會目標需要個體的無私奉獻,超越了個體的人性或物質性。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設立了超越群體基礎的道德標杆。群體是人類追求最大利益的基礎,自由主義或抽象的自由追求的是超脫群體的自由,而民主忽略了選民基數擴大及成分改變帶來的實際社會效能改變,這種民主實際效能的改變走向政治正確,使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宗教化,一種不折不扣的世俗宗教,政治正確就是極端自由與民主低智的最佳表現。
自由是生命的屬性,然而生命為生存利益組成群體,使自由套上群體秩序的框框,自由永遠是相對於群體而言,相對於生命而言,沒有離開生命的自由,離開群體的自由也是無所謂意義的,離開群體的自由,生命將面對的是大自然的個體生存的殘酷,所以自由永遠的對群體而言。簡單化絕對化與理想化是所有意識形態理論普遍存在的問題,卻也是意識形態的生命與力量所在。因為簡單與理想,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成為社會群體共同信仰,從而凝聚各種社會的力量,成為改造社會的驅動力。
自由競爭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同樣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自由競爭造成生產的盲目與浪費,最終是生產過剩的危機。資本的貪婪是人性本質的貪婪,然而同行業為避免競爭也可以達成協議以避免盲目與浪費,這無疑又形成壟斷,違背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原則,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原則。成也自由競爭,敗也自由競爭,這是資本主義無法跨越的底線。凱恩斯是治標不治本,馬克思主義是斬草除根,鏟除的不僅是資本的貪婪,也違背人的自然屬性,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的解救方式,不僅破壞生產,妨礙社會個體的原始驅動力,破壞社會有機性。而自由主義隻能使危機變本加厲,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是自由主義的泛濫,以自由主義與自由市場的名義掩蓋人性無底線的自私與貪婪,抽象的理想化的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社會最大的敵人。
社會生產是由人類的生命本質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望和生存需求,生產就有可能帶來過剩。在農業社會的生產率的低下,生產過剩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生產的主要單位是家庭和村社,生產的目的是自用消費,或相對狹小的區域消費,生產的投入與產出形式的相對簡單也使生產的調節相對簡單,生產者或生產組織者甚至可以自己決定生產的多寡,對於生產的過剩甚至可以直接通過停止生產,或更休農地加以調整,所以在生產與消費關系相對簡單的農業社會,生產過剩不會帶來社會生產的危機,或者在生產技術落后的農業社會隻有社會生產不足的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生產是技術為手段的大規模生產,生產的目的是社會消費,而不是生產者個人消費,生產與消費通過市場鏈接,為生產的盲目性埋下隱患。工業化社會生產的技術分工與發展,以及金融資本的發達,使資本生產的生產投入與產出形式,或資本生產的過程也極其復雜,資本生產過程由許許多多生產環節組成,這些生產環節組成生產到市場的鏈條,生產者或生產組織者僅是資本生產過程的一個節點,這就決定了許多生產者無法按照生產與市場,及自我意願退出資本生產的鏈條,退出就意味消亡,資本搶奪市場份額追逐利潤的本質,使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不僅是資本生產的調節器,也是資本生產沖向危機的驅動器,也隻能是通過危機調節生產,結果是社會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與浪費。
資本生產的危機表面是資本貪婪的危機,實質上是人性的危機,資本的貪婪實質是人性的貪婪。意識形態理論認為資本使人性異化,其實使人性異化的是人性的貪婪,而不是資本,資本僅是一個工具,貪婪人性才是人性異化的根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危機,然而社會主義生產的本質也是資本生產,社會主義物質生產與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無論形式還是本質都是一致的,都是資本生產。如果社會主義通過完全絕對的公有及計劃解決資本生產的危機,必然走上二十世紀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的老路,計劃窒息市場及消費,經濟停滯。未來社會,無論是所謂的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必然包含公(國)有與私有兩種體制,而管理資本生產經濟危機的出路隻能是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之間的平衡,也即是市場與規劃的平衡。沒有市場,經濟生產將失去方向,沒有規劃或放任自流的市場調節,經濟生產將走向舊有或傳統資本生產的危機,要達到市場與規劃的平衡,一個有為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化解或處理資本生產危機是未來政府的重要職能,無論是公有還是私有都是社會生產的管理模式,也各有其長處,都同樣面對資本生產的危機。社會主義應該是對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生產關系的社會變革,一場避免資本物質生產危機與浪費的社會變革,以及紓解社會貧富差距的社會變革,而不是社會革命。
不論是資本的,自由民主的,還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都是一種社會文化文明進步發展的價值取向,價值的背后就是人類生命對利益的追求,意識形態的本質就是利益,都是利益,這完全符合物質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利益是生命自然屬性的必然追求。意識形態由於其代表的社會利益,以及為凝聚社會共識,往往被貼上公正平等與真理信仰的標簽,成為世俗宗教。意識形態不是真理,而僅是追求最大利益的手段,對生命而言,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意識形態價值或真理。意識形態應該受到客觀現實的檢驗,這個客觀標准就是最大利益,不是某一階層或社會群體的最大利益,而是全民最大利益,達到這點的基礎仍然是一個強力有為的政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