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1的博文

中国道路.杂思录 4.2 第四章 苏联成败(2)

4.4  思想僵化扼殺經濟活動 集權與計劃抹殺經濟最基本的社會要素,即市場與自由,使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活動,生產與消費脫節,企業失去自主權,經濟活動失去方向。意識形態思想對私有制的天然敵意與壓制,極大地抑制了社會個體的生產積極性。私有財產是人類生命自然屬性的自然必然衍生,財產私有不僅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標志,也人類物質生產與分工的必然結果與必要手段。社會物質生產,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社會活動,是人類天性或自然屬性使然,財產私有也是這種社會自然生產活動的必然結果,財產私有也必然帶來私有生產,這些社會自然自由組合的私有生產是社會物質生產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社會生產細胞,出於意識形態的需要,通過強制手段壓制甚至取消私有生產,都必然會傷害社會生產,也造成消極抵抗的社會因素。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革命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及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的本質區別,外部西方勢力的圍堵,以及蘇聯對外輸出意識形態革命,使蘇聯與西方之間一直相互抱有敵意。二戰之后的意識形態競爭更使美蘇展開軍備競賽,這也使蘇聯走上重軍工生產,扭曲社會健康生產結構,形成忽視社會消費的畸形經濟體系,窮兵黷武,社會經濟雪上加霜。 經濟發展出現困難,思想僵化,意識形態無法解釋外部與自身現象,找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社會高壓自然而然成為社會管理手段,而一味的高壓與鐵腕,使社會產生消極抵抗情緒,社會大眾最終產生自我懷疑,思想上使國家及社會體制失去合理依據,高壓管理替代思想意識成為社會維系的基礎。 在二戰勝利之后,蘇聯已沒有迫在眉睫的外部威脅,在國內,公開敵對勢力已被消滅,革命失去公開的敵人,意識形態的革命理論無法解決國內的具體社會問題及經濟建設問題,赫魯曉夫的全民國家全民黨就是一種走出意識形態革命意識的嘗試,使意識形態理論更符合社會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現實,這種理論的嘗試隨赫魯曉夫下台而終止,然而這種在意識形態思想框框裡面找出路,按圖索驥的理論創新也終會因脫離社會現實而失敗。 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改革,不但缺乏符合社會現實的自我思想定位,也沒有明確的思想理論為基礎,為改革而改革,演變成為為自我否定而改革,接受外界或敵對意識形態做為改革方向,從一開始就埋下改革失敗及社會動蕩的種子,社會改革最終演變為顛覆體制的社會革命。這種最高領導人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不但有著經濟失敗的社會原因,也是意識形態思想長期僵化,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七章 近代中国之道路

图片

中国道路.杂思录 4.1 第四章 苏联成败(1)

第四章 蘇聯成敗   蘇聯,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意識形態思想意識驅動的最偉大的社會革命與實踐,它的成功與失敗都為人類歷史留下深刻印記,也改寫了人類近代歷史的軌跡。對蘇聯的成功與失敗乃至解體,不同的意識形態思想陣營都有著不同的解讀,這些解讀或出於敵對意識形態的無知與偏見,有意誤導,或出於相同意識形態立場的狹隘偏袒或盲點,基本上都忽略了特定歷史環境與人類生命自然屬性以及社會群體本質最終所起的關鍵作用。蘇聯無疑是生命物質本質與思想意識相互影響與回應最鮮活的事例,客觀解讀蘇聯的歷史演變及其最終走向解體的過程,有益於認識思想理論特別是意識形態理論真理性的社會時空局限及其謬誤,避免社會改革被所謂思想價值所捆綁與誤導,善意以始,悲劇以終。蘇聯七十四年的軌跡似乎可以得出這些觀察。   4.1   戰爭失敗是社會革命原因 社會革命的成功與引發革命的社會思想理論並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俄國革命的成功並不是意識形態理論所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經濟崩潰,或社會發展之必然,瓜熟蒂落的社會革命,資本經濟孕育成熟的社會革命或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就當時俄國社會現實而言,俄國處在前工業化及開始走向工業化的階段,在工業化方面,俄國與西方工業化國家存在相當距離,社會底層的貧民階層是農民及城市貧民,而工人,做為完備成熟的革命階級,無產階級,不佔社會人口的主要部分。依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從社會物質意義而言,俄國並不具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物質基礎,至少對於西方已進入工業化,或在工業化方面相對走在俄國前面的國家而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經濟革命應該在這些國家爆發,而不是在俄國。這些比俄國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並沒有出現革命,或者說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的力量尚不足以發動或進行革命,俄國以發達或成熟的資本主義做為社會主義先決條件的社會物質基礎並不存在,或者說俄國爆發社會革命的原因,俄國本身社會文化與社會矛盾的因素遠多於資本做為社會物質生產帶來社會矛盾的因素。 而俄國革命的社會環境是戰爭失利,民族主義,社會失序與貧困,才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基礎。戰爭失利,沙皇退位,資產階級新政府政策失當,失去對社會控制。在社會動蕩混亂失序的情況下,列寧為首的社會主義革命黨人領導城市工人與貧民,以及士兵等社會貧困階層奪取了政權。俄國十月革命是以馬克思主義意...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六章 人类不同思想历史时期

图片

中国道路.杂思录 3.8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8)

3.23 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 意識形態思想理論的歷史與社會功能,文明的抓手與台階。意識形態理論與宗教一樣都是人類在特定歷史時期文化思想結晶,而人類歷史總是向前發展與進步的,也必然超越這些思想。多神教取代巫術,一神教取代多神教,隨著社會進步,及文化和思想的發展,世俗的文化思想理論又取代一神教文化思想而成為社會的潮流與主流,並進而形成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與社會文化價值。無論是宗教思想還是世俗意識形態思想理論在其產生社會都是一種文化思想進步,在其發軔初期都會受到不同社會思想的擠壓,如果與社會主流或統治思想相違背,甚至會受到迫害,如基督教初期受猶太教的排擠,以及羅馬帝國的迫害,而自由民主意識同樣不受社會統治集團所待見,社會革命也成為新思想意識自我實現的必要手段。這些新思想成果對相應社會進步以及后繼發展都成為前進的抓手,后又成為台階,並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而最后成為腳鏈與桎梏。歷史上的巫術多神教一神教都曾經經歷從抓手到台階,最終成為桎梏的過程。同樣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成果,意識形態思想理論也同樣必然有這樣一個歷史過程,將意識形態思想理論作為社會文化思想的終極,也僅是站在相應社會物質基礎做出的所謂理性推測,就如《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一書對歷史做出的判斷,以及最后的人的設想就是如此。 自由民主價值與社會主義或威權體制一直是近代幾百年來針鋒相對的意識形態思想理論,而關於歷史終結的判斷無疑是以已發生的歷史事實或事件作為有力的論據與批判。推斷歷史的終結,其認知並不否認人類歷史或有反復與曲折,然而以社會發展趨勢或社會大眾心理的認知,預測這是必然的趨勢與終結。這種發展的預測與大眾心理認知並不是以不同意識形態理論辯駁與思想的批判作為依據,而是歷史的發展與事實為依據。歷史的批判是最有力的批判,也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終結》成書時間點最有力的著眼點所在,對它的批判也多有誤解,以當時的思想理論與事實也難於推翻《終結》的結論。事實是最好的依據,也是最有力的批判。近二三十年自由民主也遭遇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問題,以及民粹的社會瓶頸,而作者也對結論的基礎做出修正及增加相應的條件,即國家治理能力成為重要的基礎之一,這無疑是事實修正思想理論的最好例証。這裡要說明的僅是,任何理論尤其是意識形態理論僅是以事實作為研究基礎的理性判斷與推論,絕非所謂的真理,理論以事實為依據,也必然接受事實或歷史發展的批判與修正。...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四章 中华传统人文基因

图片

第五章 中华传统社会的命运

图片

中国道路.杂思录 3.7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7)

3.21 民主主義與民主體制 民主主義同樣是具有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民主體制也成為普遍被認可的政府體制,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社會公開選舉產生合法的政府執政團隊以及對政府施政進行監督的議會。經近代數百年的發展,民主體制也已成為非常穩定與成熟的政治體制。民主的本質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在民主體制發展的進程中,對社會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無疑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民主在西方工業化過程所取得的的積極作用,使民主體制成為社會具有現代文化文明的象征,也成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佳答案,與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一道成為自由主義者贊美的普世價值。然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許多事例表明民主並非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也顯現一些問題。在一些推行民主改革的地區,民主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而是相反,民主的改革帶來社會動蕩,甚至社會分裂,經濟停滯,即使是民主體制施行百年的西方國家,對一些社會問題也束手無策,效果也不盡人意,民主做為一種新的文明的價值,曾帶來積極與進步的作用,這些積極作用是否也受特定社會條件及文化,甚至地域及時間的限制,民主當做一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無差別推行是否值得商榷。   民主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政治力量相互制衡,代表不同利益的黨派以民主制衡為手段監督社會權力的行使,結果使政府空轉,這是民主體制的普遍現象。民主選舉的過程與結果就是以多數票選舉產生新的政府,新的政府在其任期內將其對選民的承諾付諸實施,然而任何施政都需要有具體的措施加以落實,而政府施政就必然帶來社會物質利益或財富的流動與交易,民主體制就是權力的監督與制衡,通過監督達到社會財富流動與交易的公平公開。代表各種社會利益的黨派不僅有著執政與在野的區別,這些黨派又含有各種次級政治群體及其代表的社會利益群體,不同黨派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以及受制於所代表選民利益的種種因素,各政治黨派相互間難以達成有利於社會的共識,各種黨派與社會利益團體為具體施政措施再次展開較量,利用民主議政議程相互制約,為利益相互制衡與折沖,致使政府不僅效率低下,也無法制定超越任期的社會規劃,社會議題延宕無解,最終影響社會發展,其結果是社會走向低效與無序及撕裂,社會的低效與無序首當其沖受傷害的也必然是底層社會大眾。 對於底層大眾而言,選舉是改變社會的唯一手段,這不僅是自由民主做為原生文化的西方社會全社會的共識,其實也是自由民主意識形態理論長期灌輸形成的...

中国道路.杂思录 3.6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6)

3.18  精神意識對特殊環境的回應 社會革命或戰爭的歷史時期,英雄主義成為時代的象征,精神信仰的力量超越社會物質力量成為社會變革的動力。然而人類的生命在特殊時期有超越物質本質本能的表現是對特殊環境的回應,並非本質的變異,當跨越這一特定特殊時期與回復正常時期或常態,生命也必然回復應有物質本質。在社會變革與革命時期,這往往是一個極其動蕩,極速變化,社會大眾不暇思索並被意識形態理想所裹挾與牽引的歷史時期。社會革命屬於人類特殊歷史時期,在革命時期,社會不同階層尖銳的社會矛盾與對立的情緒,會激發變革的激情,而革命者的激昂情緒與理想意識也往往激發革命者為理想獻身的意志。人類生命由於具有復雜的思想意識使人類生命可以超越生命對物質利益直接簡單的物質依托,包括對生死存亡最根本物質屬性的依賴。為理想意識舍生取義無疑違背生命的趨利避害的物質性,生命精神意志意識做出違背生命物質本質的選擇,這種選擇的基礎是思想意識與精神價值,而不是生命生存的物質本質,也即是思想意識與精神價值建立了脫離生命物質基礎的精神價值基礎。具有精神價值的基礎,生命不再是物質單軌的生命現象,而是物質與精神價值或認知的雙軌或共生的生命現象,甚至精神價值與認知超越物質生命之上,成為為精神價值與認知而生存的精神生命,而不是簡單的物質生命,這也是社會文化意義的烈士的思想意識基礎,這種生命現象在社會特殊歷史時期,如社會革命或戰爭時期尤為突出。   為理想獻身的意志無疑超越了個體生命的物質屬性,成就革命事業無私的奉獻者,這是一種個體自我認知超越本性的表現,這也是精神意識轉化成為革命的社會物質基礎,然而這些超越人性的無私奉獻與犧牲僅屬於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即革命時期。革命階級的無私無畏,為群體不惜犧牲的精神,促成社會的變革與革命,卻無關促成革命的意識形態理論的社會分析與物質基礎。當革命成功,社會變革改造了政權體制或社會上層建筑,社會回歸正常的物質生產秩序,意識形態理論進入新社會的物質生產過程,轉向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市場與分配,也轉向所謂理想社會的建設,那些屬於社會物質生產基礎與基本的人性因素,卻在意識形態理論中忽略,與其他作為理論基礎的某些設想,以及理論中對社會物質存在分析與推演的缺失與錯誤,將在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在物質生產與社會生活中逐步接受檢驗。無論是群體的,社會的,個體的,所有這些物質的本性,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