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杂思录 3.4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4)

3.12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本對立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演進過程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相互批判,資產者憑借資本對勞工壓榨所形成的社會階層對立,使這兩種為各自社會階層代言的意識形態似乎已形成水火不相容的思想理論,這兩種意識形態長期對立造成了相互敵對的思想意識,甚至成為普遍社會意識,這使人們隻看到表面的思想的理論爭辯,而忽略了兩種意識形態的本質。


兩種意識形態的共同本質都是關於資本的物質生產通過何種方式達到社會最大利益,至少在思想理論上是如此。追求最大利益是人類組成群體及社會與不斷進化的驅動力,在資本主義或工業化社會最大利益的表現就是對資本的所有權及資本的管理,而其分歧在於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認為資本私有及自由市場是資本物質生產最合理最理想的環境與基礎,這種社會環境與基礎最能激發人類的潛能及創造力,物質生產達到最大,從而使社會富足,達到社會最大利益。自由民主及一切含有自由要素的思想意識形態都可能成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或外延。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則認為資本公有及計劃經濟更有利於公平正義,避免為片面追求利潤對勞工階層的壓榨,以及盲目生產帶來的社會浪費與破壞,從而達到社會的最大利益。


隨著社會文化與科技的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成熟的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已跨越資本血汗壓榨的時期。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尤其是已經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或成熟的工業化經濟體,除極端的個別經濟體外,不存在純粹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經濟體系,或純粹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經濟體系,都是這兩種經濟體系的混合體,都含有資本私有及資本公有或國有的成分,甚至最老牌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公有制的成分,資本的私有或公有取決於具體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安全考量,而不是意識形態,對於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意識形態不應該成為判別是非的標准。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之斗爭,表面上是不同社會階層或階級的利益之爭,社會財富分配之爭。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代表著不同社會階層的根本利益,這無疑也誤導了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化社會的主要社會矛盾的本質,似乎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物質生產關系的主要矛盾即是資本經營者企業主與勞動者分割社會財富的矛盾,勞動者即無產階級隻有以革命手段打倒舊的國家機器,剝奪資產者的生產資料,實行生產資料公有,以及社會計劃生產,就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資本盲目競爭造成的浪費與社會危機,這無疑片面簡單錯誤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私有造成的生產與財富分配的社會危機,也是一些主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走上社會革命的道路的根本原因。這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革命認識觀,是社會主義運動走上社會革命,甚至社會武裝暴動的道路根本原因,也是那些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國家政權經濟建設失敗的根本原因。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之爭,其本質是利益分配之爭,以及資本私有帶來盲目生產的社會危機,然而資本生產的本質是特定社會生產條件下,物質生產的根本基礎,無論是資本的私有或社會公有都無法改變資本物質生產的基礎,改變的隻是資本所有權或表面的擁有者,並無法改變資本最根本的運作方式或本質。革命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私有者,革命無法消滅資本經營者,有資本生產,就必須有資本生產經營者,這個資本經營者就是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資產者的替代者。在社會監督機制不完善的環境下,這個替代者就成為掌握生產資源的新貴新資產者,公平的社會分配也成為空話。


生產資料公有制在思想意識,在文化與傳統上與財產私有觀念存在本質沖突,盡管有著生產資料與個人財產的區隔,當資本成為社會生產的基礎,資本的活動將滲透社會生活的點滴。可以設想在一個絕對的生產資料公有的社會,所有進入生產領域的資本必須社會公有。如果社會個體可以通過儲存使個體私有財產累積增長,這個通過儲存而增長的個體私有財產就帶有資本增長的本質,而允許這些私有儲存進入社會生產,成為小生產的資本,無疑是在鼓勵私有資本的重新萌芽,而限制私有儲存進入生產活動就是扼殺新生的社會經濟生產力。追求私利或利益是生物生命體的自然屬性,同樣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驅動力,絕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無疑在本質上違背生命自然屬性。


為解決資本主義盲目生產而實施計劃經濟,無疑也違背了資本生產賴以生存的市場及競爭,市場與競爭不僅是資本生產的必要環境,也是做為社會個體每一個人實現自由消費欲望的手段。有計劃的社會生產,在現實中就是杜絕了社會個體在社會生產條件允許下的自由消費,這不僅違背生命自由的自然屬性,也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消費,脫離市場與競爭的計劃,無疑將誤導生產,使社會經濟活動失去健康的環境。


總而言之,社會財富分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資本的物質生產方式是特定生產條件的客觀存在,不以意識形態或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變而改變,社會革命可以改變政府體制,可以改變生產資料私有為公有,社會革命無法改變資本生產的經營方式與本質,方式就是自由經營自由企業與自由市場,本質就是追逐利潤。在資本生產為主要模式的經濟社會,任何所有制形式都無法改變資本的生產模式,以及資本經營者與生產勞動者的社會存在,社會主義應該回歸社會財富分配的社會經濟議題,社會主義應該是一種社會經濟進步演化與改造,而不是經濟斗爭,更不是政治斗爭,甚至是消滅或抑制資本的社會革命,


 


3.13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一種意識形態理論,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有影響及最有力量的版本,它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分析社會及生產的方法論與基礎,政治經濟學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建設社會主義,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的人類理想社會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做為完整的意識形態理論,同樣包含有意識形態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物質本质或價值成分,這是意識形態理論的哲學基礎,精神價值成分,這是對做為人的生命價值的認知,及理想價值成分,以精神價值為基礎的理想追求。其物質價值成分,社會生產決定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會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特定的物質生產力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相較於之前的社會生產關系是人類社會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特定社會生產力的相輔相成,帶來無與倫比的社會生產力。而資本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並非永遠是相輔相成的,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資本生產必然帶來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及人性的異化,以及盲目生產與周期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適應及促進經濟生產發展,衍化成為追隨市場盲目擴張的驅動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終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


其精神價值部分是人的價值或勞動者的價值,社會生產應該為全社會服務,而非為資本服務,本質就是為資本擁有者服務。以資本私有為基礎要素的社會生產,資本私有必然造成的剝削及勞動者與資產者的異化,資本家成為主宰,勞動者做為資本的奴隸,社會革命也必然不可避免。為實現人的價值,勞動者必須通過革命手段剝奪資產者,實現資本公有的社會主義對物質生產的改造,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的主人,全社會共同享有生產成果。理想的部分既是革命帶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勞動者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做到“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全面解放”,及實現共產主義,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主義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從不同視角揭示社會生產要素的相互關系,分析了資本生產及周期的根源,是研究資本生產的本質及周期危機的重要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無疑是人類工業化時期的偉大思想成果,對人類思想意識的發展及二十世紀的社會運動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其本質上是系統的徹底的的社會革命的理論,革命的意識形態理論,目的是為社會主義革命服務的,革命理論的成分遠多於科學理論的成分。


 


3.14  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思想


哈耶克是二十世紀的重要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紀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代表人物,《通往奴役之路》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燈塔。在書中哈耶克對社會主義進行強烈質疑與批判,認為社會主義一定會帶來一個中央的經濟計劃體制,為了保証計劃的實施,政府必然被賦予強大經濟控制權力,從而會擁有控制個人社會生活的權力,強大的政府控制能力終將導致個人自由權力的喪失,而計劃經濟最終將會導致極權主義,國家計劃最終走向極權。哈耶克用許多事例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納粹主義進行類比,最基本的共同點是為社會共同目標犧牲個體自由。


以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觀點而言,哈耶克及《通往奴役之路》無疑為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提供堅實的思想理論,無論是事例還是思想的推証都是嚴謹扎實的。這些思想的論証與推斷,不僅已經被一定歷史時期所驗証,在思想上也具有普遍的意義,甚至超越意識形態范疇,對社會追求共同目的與維護自由之間所具有的根本性矛盾展現了高度的警示的作用。


然而意識形態總是包含思想意識與理想的成分,自由主義也不例外,即含有想當然與超越現實的成分,《通往奴役之路》也有同樣的問題。任何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就必然含有作為思想理論基礎的基本概念,概念的產生都有一個對相關事物產生的觀念進行抽象化與絕對化的基礎與過程。建立在抽象與絕對基礎上的思想概念為思想理論脫離社會現實埋下伏筆,例如自由概念的抽象化,也就使自由成為脫離社會現實實質內容的價值信仰,任何妨礙社會自由價值這個抽象概念的企圖和行為,哪怕是最微小的,都是罪惡,然而自由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是與具體內涵內容相關的,法律就是對自由內涵的限定。


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往往與經濟形態相提並論就說明了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物質性或社會性。哈耶克在《通》書中有不少篇幅論及經濟就說明當自由的觀念成為准則將影響社會文化及經濟,也即所有大眾生活,而當這些自由的觀念脫離實際的內涵就必然成為像宗教教義或信仰一樣的天堂,成為判別美與丑,善與罪的道德標杆,一種空洞的裁判原則,使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走向脫離社會現實的極端。


哈耶克強調自由對社會與個體的重要,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社會物質生產的供需,使之達到平衡,由於人們不可能掌握完備的知識與資訊,任何計劃都會帶來相反的后果,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僅不可能幫助社會的經濟活動,迷戀政府干預最終會影響到社會的自由生活,成為自由的重大威脅。無疑這種陳述有著現實的可能性,然而人類知識與資訊不完備並不能成為否定干預的借口,市場同樣存在知識與資訊的不完備,市場對供需的回應也往往不是即時,甚至是相對滯后的,這種市場對物質生產供需回應的滯后影響並不是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主要根源,卻無疑對危機的擴大與加深,及危機的曠日持久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危機將無疑對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破壞,社會生產及市場秩序的失序,大批的失業人口,考驗著社會大眾對危機的承受能力,政府的干預對避免或延緩,減輕危機,或恢復生產秩序及渡過危機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凱恩斯政府干預經濟的社會物質基礎。可見,哈耶克的關於自由的思想做為意識形態的理論似無不妥,然而做為現實社會物質生產的經濟活動的指導思想,無疑與社會現實存在很多差距。這也許是他更多地被認為是自由主義思想家,而不是經濟學家,所有西方政府都更多贊美他的自由主義思想,卻不敢不折不扣地施行他的自由經濟思想。站在哈耶克對立面的凱恩斯,鼓吹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受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指責與批判,卻是各國政府普遍奉行的管理經濟的理論思想。哈耶克無疑是自由主義的旗手,而凱恩斯如果不是挽救了資本主義,至少在一定歷史時期舒緩了經濟危機的造成的極度破壞。功勞屬於凱恩斯,榮譽歸於哈耶克。經濟周期與現實社會大眾的危機承受能力,使所謂完全自由市場理論與理想成為空中樓閣,政府干預成為避免或舒緩社會危機的必要手段。


 


哈耶克認為所有的社會制度都不是人為設計的,而是自然地在無數無意的過程中自然發生的,這種說法是並不完全客觀,至少是不嚴謹的。社會中人們的相互關系,或機制,制度等等,可以設想從原始人到文明人,現代人,越是原始的環境,自然地無意中形成的相互關系的比例及可能性就愈高,原因是原始人的思維與記憶能力,以及經驗與知識積累都無法對群體秩序及個體間相關關系進行所謂‘設計’,生存的互動與相互依存過程,形成自然而然的相互的關系,然而愈是進入文明社會,及現代社會,人們的經驗與知識,以及思維能力,使人類具有預見事物發展相應的可能結果,並由此而做出相應的規劃。進行規劃避免可能壞的結果,並追求可能好的結果,這其中就必然含有設計與引導的企圖。社會愈進步,知識經驗愈豐富,這些相應設計與引導的企圖與可能性就愈高,自然無意的可能性就愈低,這些設計與規劃未必都能得到積極的結果,有的甚至帶來災難性后果,然而人為的設計是存在的,很多結果也是積極的。比如說宗教和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對社會的規范與引導,就帶有設計的思想意識。無可否認,無論是宗教教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或者是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都含有對社會的引導與設計。


自然發生與設計發生是人類社會許多事物發生的兩種可能形式,或者同時包含兩種形式。無論是單一的形式或兩種的混合,都是人類通過不斷摸索中進步的試錯模式,自然發生存在盲目與不足,是知識與經驗貧乏的結果,絕非有意為之,引導設計可能存在的偏見與失誤,思維盲點及意想之外的后果,然而比起自然發生有著更高效率,也是引導設計的社會現實基礎。自然發生這種原始的模式過於盲目低效,而設計引導也有可能為達成目的而忽略客觀環境,甚至不惜採取特殊手段,即為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手段目的化將遮蔽社會的真正目的,最大利益。在意識形態成為信仰的現代社會,手段就有成為目的后果。如為計劃而集權,為集權走向極權,當計劃遇到社會阻力,強制也成為必然與手段,為計劃而強制社會改革,集權極權必然走向強制,結果帶來社會不幸,忽略了所有社會理想改革或行動都是為了追求社會大眾的幸福,或社會最大利益,然而手段成為目的,最終是走向反面,如社會思想受意識形態偏見制約,結果也就如哈耶克說的,“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生命組成群體或社會,追求的是最大利益,最大利益原則是衡量所有社會思想意識及行動的標准,不論是自然發生還是設計引導形成都隻是人類衍化過程兩種不同的進步或試錯模式,同一事物的兩端,不應該執著於一端而排斥另一端。自然發生是知識與經驗不足的無奈,也是自然而然的盲目試錯,而設計也必然以知識與經驗為基礎,一般而言應該比自然發生更為有效率,這也是設計的現實基礎,為避免可能的不足與失誤,設計發生的可能不良后果僅能依靠糾錯機制。無論是自然發生還是設計發生,一個不具備糾錯機制的社會體制或文化,也不存在對錯誤糾錯的能力。而民主機制與法律或秩序就是對群體或政府權力的監控,使社會不至於以社會理想的口號或意識形態犧牲社會個體自由,造就極權。


 


3.15  意識形態的本質


意識形態的思想模式來自一神教的信仰模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一神教以共同信仰長時期主導社會的思想意識,一神教如果不是宗教的思想意識第一次在人類思想史上試圖系統完整地解釋人類的起源及何去何從,至少是第一次對這一類問題以共同教義與信仰為基礎,達成社會最大共識,這種社會共識是通過宣教的方式達成。無論正確與否,一神教的思想體系成為人們利用思想意識解釋及引導人類社會的群體及個體行為的一種模式。知識的增長帶來自信的增長,人類逐步擺脫神創造萬物的宗教思想意識,試圖用掌握的知識解釋現實,追求以人為基礎的理想社會,並以此為信仰改變現實社會,意識形態就是這樣一種信仰模式的世俗版。這並不是說一神教的宗教信仰孕育了意識形態或是意識形態的基礎,而是說,意識形態像宗教信仰一樣,從一開始就有植根於對社會現實的解釋與理解,以及救贖及追求理想社會的認知。這些帶有宗教情懷對現實的認知與對理想社會的憧憬,無疑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由於歷史的局限性與意識形態理想的有意引導,也不可避免地含有脫離社會現實的成分,這就使意識形態理論在現實社會實踐中遭遇挫折。


然而,就如宗教信仰一樣,意識形態思想理論即是人類思想文明的成果,也是一定社會現實的產物。一神教相對於多神教的進步,引導規范凝聚了社會的思想意識力量,使宗教獨立於世俗權力之外,促進社會權力與思想權威的多元,而意識形態理論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剖析及解釋社會的思想方法與工具。盡管意識形態理論存在著不切實際的與超越現實的論斷,甚至代表某些特定社會階層的利益,做為人類思想的成果,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凝聚了具共同利益的社會階層組成共同陣營,使社會形成多元政治力量的公開博弈,這些博弈成為新思想挑戰舊意識舊秩序的社會運動,意識形態理論也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文明的驅動力,為人類進步帶來許多積極成果。正由於意識形態理論對社會正面及積極的作用,意識形態價值成為社會普遍認可的精神價值。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及成果也使意識形態超越社會現實的思想理論部分被忽視忽略,社會實踐在意識形態理論的引導下走向極端。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社會主義,都成為像宗教一樣的信仰,成為信仰就必然帶有兩個副作用,一方面在思想上像宗教一樣成為旗幟,以信為基礎,窒息了意識形態思想的活力,另一方面在現實中也造就了政治正確的土壤,使意識形態在現實中不容挑戰,使意識形態在現實中的缺陷得不到正視,這是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普遍遇到的困境。



3.12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相互批判,资产者凭借资本对劳工压榨所形成的社会阶层对立,使这两种为各自社会阶层代言的意识形态似乎已形成水火不相容的思想理论,这两种意识形态长期对立造成了相互敌对的思想意识,甚至成为普遍社会意识,这使人们只看到表面的思想的理论争辩,而忽略了两种意识形态的本质。

两种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都是关于资本的物质生产通过何种方式达到社会最大利益,至少在思想理论上是如此。追求最大利益是人类组成群体及社会与不断进化的驱动力,在资本主义或工业化社会最大利益的表现就是对资本的所有权及资本的管理,而其分歧在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为资本私有及自由市场是资本物质生产最合理最理想的环境与基础,这种社会环境与基础最能激发人类的潜能及创造力,物质生产达到最大,从而使社会富足,达到社会最大利益。自由民主及一切含有自由要素的思想意识形态都可能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或外延。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认为资本公有及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公平正义,避免为片面追求利润对劳工阶层的压榨,以及盲目生产带来的社会浪费与破坏,从而达到社会的最大利益。

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熟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已跨越资本血汗压榨的时期。对于现代国家而言,尤其是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成熟的工业化经济体,除极端的个别经济体外,不存在纯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济体系,或纯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体系,都是这两种经济体系的混合体,都含有资本私有及资本公有或国有的成分,甚至最老牌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公有制的成分,资本的私有或公有取决于具体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安全考量,而不是意识形态,对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斗争,表面上是不同社会阶层或阶级的利益之争,社会财富分配之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这无疑也误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或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的本质,似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物质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即是资本经营者企业主与劳动者分割社会财富的矛盾,劳动者即无产阶级只有以革命手段打倒旧的国家机器,剥夺资产者的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以及社会计划生产,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资本盲目竞争造成的浪费与社会危机,这无疑片面简单错误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私有造成的生产与财富分配的社会危机,也是一些主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上社会革命的道路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革命认识观,是社会主义运动走上社会革命,甚至社会武装暴动的道路根本原因,也是那些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家政权经济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争,其本质是利益分配之争,以及资本私有带来盲目生产的社会危机,然而资本生产的本质是特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物质生产的根本基础,无论是资本的私有或社会公有都无法改变资本物质生产的基础,改变的只是资本所有权或表面的拥有者,并无法改变资本最根本的运作方式或本质。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私有者,革命无法消灭资本经营者,有资本生产,就必须有资本生产经营者,这个资本经营者就是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产者的替代者。在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这个替代者就成为掌握生产资源的新贵新资产者,公平的社会分配也成为空话。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思想意识,在文化与传统上与财产私有观念存在本质冲突,尽管有着生产资料与个人财产的区隔,当资本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资本的活动将渗透社会生活的点滴。可以设想在一个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所有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本必须社会公有。如果社会个体可以通过储存使个体私有财产累积增长,这个通过储存而增长的个体私有财产就带有资本增长的本质,而允许这些私有储存进入社会生产,成为小生产的资本,无疑是在鼓励私有资本的重新萌芽,而限制私有储存进入生产活动就是扼杀新生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追求私利或利益是生物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同样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驱动力,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无疑在本质上违背生命自然属性。

为解决资本主义盲目生产而实施计划经济,无疑也违背了资本生产赖以生存的市场及竞争,市场与竞争不仅是资本生产的必要环境,也是做为社会个体每一个人实现自由消费欲望的手段。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在现实中就是杜绝了社会个体在社会生产条件允许下的自由消费,这不仅违背生命自由的自然属性,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消费,脱离市场与竞争的计划,无疑将误导生产,使社会经济活动失去健康的环境。

总而言之,社会财富分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资本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特定生产条件的客观存在,不以意识形态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社会革命可以改变政府体制,可以改变生产资料私有为公有,社会革命无法改变资本生产的经营方式与本质,方式就是自由经营自由企业与自由市场,本质就是追逐利润。在资本生产为主要模式的经济社会,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无法改变资本的生产模式,以及资本经营者与生产劳动者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应该回归社会财富分配的社会经济议题,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社会经济进步演化与改造,而不是经济斗争,更不是政治斗争,甚至是消灭或抑制资本的社会革命,


3.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有影响及最有力量的版本,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分析社会及生产的方法论与基础,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理想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做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同样包含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物质价值成分,这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精神价值成分,这是对做为人的生命价值的认知,及理想价值成分,以精神价值为基础的理想追求。其物质价值成分,社会生产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特定的物质生产力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较于之前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特定社会生产力的相辅相成,带来无与伦比的社会生产力。而资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并非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资本生产必然带来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及人性的异化,以及盲目生产与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适应及促进经济生产发展,衍化成为追随市场盲目扩张的驱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其精神价值部分是人的价值或劳动者的价值,社会生产应该为全社会服务,而非为资本服务,本质就是为资本拥有者服务。以资本私有为基础要素的社会生产,资本私有必然造成的剥削及劳动者与资产者的异化,资本家成为主宰,劳动者做为资本的奴隶,社会革命也必然不可避免。为实现人的价值,劳动者必须通过革命手段剥夺资产者,实现资本公有的社会主义对物质生产的改造,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全社会共同享有生产成果。理想的部分既是革命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劳动者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做到“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解放”,及实现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从不同视角揭示社会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资本生产及周期的根源,是研究资本生产的本质及周期危机的重要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疑是人类工业化时期的伟大思想成果,对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及二十世纪的社会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其本质上是系统的彻底的的社会革命的理论,革命的意识形态理论,目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服务的,革命理论的成分远多于科学理论的成分。


3.14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哈耶克是二十世纪的重要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纪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通往奴役之路》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灯塔。在书中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进行强烈质疑与批判,认为社会主义一定会带来一个中央的经济计划体制,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政府必然被赋予强大经济控制权力,从而会拥有控制个人社会生活的权力,强大的政府控制能力终将导致个人自由权力的丧失,而计划经济最终将会导致极权主义,国家计划最终走向极权。哈耶克用许多事例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纳粹主义进行类比,最基本的共同点是为社会共同目标牺牲个体自由。

以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而言,哈耶克及《通往奴役之路》无疑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无论是事例还是思想的推证都是严谨扎实的。这些思想的论证与推断,不仅已经被一定历史时期所验证,在思想上也具有普遍的意义,甚至超越意识形态范畴,对社会追求共同目的与维护自由之间所具有的根本性矛盾展现了高度的警示的作用。

然而意识形态总是包含思想意识与理想的成分,自由主义也不例外,即含有想当然与超越现实的成分,《通往奴役之路》也有同样的问题。任何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就必然含有作为思想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概念的产生都有一个对相关事物产生的观念进行抽象化与绝对化的基础与过程。建立在抽象与绝对基础上的思想概念为思想理论脱离社会现实埋下伏笔,例如自由概念的抽象化,也就使自由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实质内容的价值信仰,任何妨碍社会自由价值这个抽象概念的企图和行为,哪怕是最微小的,都是罪恶,然而自由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是与具体内涵内容相关的,法律就是对自由内涵的限定。

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往往与经济形态相提并论就说明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性或社会性。哈耶克在《通》书中有不少篇幅论及经济就说明当自由的观念成为准则将影响社会文化及经济,也即所有大众生活,而当这些自由的观念脱离实际的内涵就必然成为像宗教教义或信仰一样的天堂,成为判别美与丑,善与罪的道德标杆,一种空洞的裁判原则,使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走向脱离社会现实的极端。

哈耶克强调自由对社会与个体的重要,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社会物质生产的供需,使之达到平衡,由于人们不可能掌握完备的知识与资讯,任何计划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可能帮助社会的经济活动,迷恋政府干预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自由生活,成为自由的重大威胁。无疑这种陈述有着现实的可能性,然而人类知识与资讯不完备并不能成为否定干预的借口,市场同样存在知识与资讯的不完备,市场对供需的回应也往往不是即时,甚至是相对滞后的,这种市场对物质生产供需回应的滞后影响并不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主要根源,却无疑对危机的扩大与加深,及危机的旷日持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危机将无疑对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破坏,社会生产及市场秩序的失序,大批的失业人口,考验着社会大众对危机的承受能力,政府的干预对避免或延缓,减轻危机,或恢复生产秩序及渡过危机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物质基础。可见,哈耶克的关于自由的思想做为意识形态的理论似无不妥,然而做为现实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无疑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多差距。这也许是他更多地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思想家,而不是经济学家,所有西方政府都更多赞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却不敢不折不扣地施行他的自由经济思想。站在哈耶克对立面的凯恩斯,鼓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受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指责与批判,却是各国政府普遍奉行的管理经济的理论思想。哈耶克无疑是自由主义的旗手,而凯恩斯如果不是挽救了资本主义,至少在一定历史时期舒缓了经济危机的造成的极度破坏。功劳属于凯恩斯,荣誉归于哈耶克。经济周期与现实社会大众的危机承受能力,使所谓完全自由市场理论与理想成为空中楼阁,政府干预成为避免或舒缓社会危机的必要手段。


哈耶克认为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是自然地在无数无意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这种说法是并不完全客观,至少是不严谨的。社会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或机制,制度等等,可以设想从原始人到文明人,现代人,越是原始的环境,自然地无意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比例及可能性就愈高,原因是原始人的思维与记忆能力,以及经验与知识积累都无法对群体秩序及个体间相关关系进行所谓‘设计’,生存的互动与相互依存过程,形成自然而然的相互的关系,然而愈是进入文明社会,及现代社会,人们的经验与知识,以及思维能力,使人类具有预见事物发展相应的可能结果,并由此而做出相应的规划。进行规划避免可能坏的结果,并追求可能好的结果,这其中就必然含有设计与引导的企图。社会愈进步,知识经验愈丰富,这些相应设计与引导的企图与可能性就愈高,自然无意的可能性就愈低,这些设计与规划未必都能得到积极的结果,有的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然而人为的设计是存在的,很多结果也是积极的。比如说宗教和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对社会的规范与引导,就带有设计的思想意识。无可否认,无论是宗教教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或者是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都含有对社会的引导与设计。

自然发生与设计发生是人类社会许多事物发生的两种可能形式,或者同时包含两种形式。无论是单一的形式或两种的混合,都是人类通过不断摸索中进步的试错模式,自然发生存在盲目与不足,是知识与经验贫乏的结果,绝非有意为之,引导设计可能存在的偏见与失误,思维盲点及意想之外的后果,然而比起自然发生有着更高效率,也是引导设计的社会现实基础。自然发生这种原始的模式过于盲目低效,而设计引导也有可能为达成目的而忽略客观环境,甚至不惜采取特殊手段,即为达成目的而不择手段,手段目的化将遮蔽社会的真正目的,最大利益。在意识形态成为信仰的现代社会,手段就有成为目的后果。如为计划而集权,为集权走向极权,当计划遇到社会阻力,强制也成为必然与手段,为计划而强制社会改革,集权极权必然走向强制,结果带来社会不幸,忽略了所有社会理想改革或行动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大众的幸福,或社会最大利益,然而手段成为目的,最终是走向反面,如社会思想受意识形态偏见制约,结果也就如哈耶克说的,“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善意铺成的”。

生命组成群体或社会,追求的是最大利益,最大利益原则是衡量所有社会思想意识及行动的标准,不论是自然发生还是设计引导形成都只是人类衍化过程两种不同的进步或试错模式,同一事物的两端,不应该执着于一端而排斥另一端。自然发生是知识与经验不足的无奈,也是自然而然的盲目试错,而设计也必然以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一般而言应该比自然发生更为有效率,这也是设计的现实基础,为避免可能的不足与失误,设计发生的可能不良后果仅能依靠纠错机制。无论是自然发生还是设计发生,一个不具备纠错机制的社会体制或文化,也不存在对错误纠错的能力。而民主机制与法律或秩序就是对群体或政府权力的监控,使社会不至于以社会理想的口号或意识形态牺牲社会个体自由,造就极权。


3.15  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的思想模式来自一神教的信仰模式。宗教信仰特别是一神教以共同信仰长时期主导社会的思想意识,一神教如果不是宗教的思想意识第一次在人类思想史上试图系统完整地解释人类的起源及何去何从,至少是第一次对这一类问题以共同教义与信仰为基础,达成社会最大共识,这种社会共识是通过宣教的方式达成。无论正确与否,一神教的思想体系成为人们利用思想意识解释及引导人类社会的群体及个体行为的一种模式。知识的增长带来自信的增长,人类逐步摆脱神创造万物的宗教思想意识,试图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现实,追求以人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并以此为信仰改变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一种信仰模式的世俗版。这并不是说一神教的宗教信仰孕育了意识形态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是说,意识形态像宗教信仰一样,从一开始就有植根于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与理解,以及救赎及追求理想社会的认知。这些带有宗教情怀对现实的认知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无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意识形态理想的有意引导,也不可避免地含有脱离社会现实的成分,这就使意识形态理论在现实社会实践中遭遇挫折。

然而,就如宗教信仰一样,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即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成果,也是一定社会现实的产物。一神教相对于多神教的进步,引导规范凝聚了社会的思想意识力量,使宗教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促进社会权力与思想权威的多元,而意识形态理论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剖析及解释社会的思想方法与工具。尽管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不切实际的与超越现实的论断,甚至代表某些特定社会阶层的利益,做为人类思想的成果,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凝聚了具共同利益的社会阶层组成共同阵营,使社会形成多元政治力量的公开博弈,这些博弈成为新思想挑战旧意识旧秩序的社会运动,意识形态理论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驱动力,为人类进步带来许多积极成果。正由于意识形态理论对社会正面及积极的作用,意识形态价值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精神价值。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及成果也使意识形态超越社会现实的思想理论部分被忽视忽略,社会实践在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导下走向极端。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社会主义,都成为像宗教一样的信仰,成为信仰就必然带有两个副作用,一方面在思想上像宗教一样成为旗帜,以信为基础,窒息了意识形态思想的活力,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也造就了政治正确的土壤,使意识形态在现实中不容挑战,使意识形态在现实中的缺陷得不到正视,这是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普遍遇到的困境。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中国道路杂思路 11.1 第十一章 未來中國的三種可能發展(1)

中国道路杂思路 12.7 第十二章 理想中國(7)

中国道路杂思路 12.5 第十二章 理想中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