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杂思录 1.2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2)
1.8 世界的本質
對人與社會本質的追問,找出生命本質與價值或普世價值的關系,就能找到對價值及普世價值的檢驗標准。對人與社會本質的追問也必然產生對生命與物質世界的追問,世界本質的追問,以及普遍與特殊的追問,等一系列的屬於哲學的問題。
提到普遍與世界首先想到的是現象或具象。對世界或所謂普遍的理解,人們首先是從接觸或觀察周遭環境即現實世界所呈現的現象或表象開始,無論是分析事物外在表現的還是內在的規律,現象或表象的觀察永遠是第一位的,現象是人類接觸環境及世界最原始的起點。現象的不斷累積成為經驗,經驗經歸納而成為常識,經過總結與分析推斷而找到現象背后的根源,以及相互關系與因果,這些根源及因果相互關系的內在必然聯系就是規律。
所有可以說,客觀物質現象是世界的第一表現,是第一位的,主觀觀察是第二位的,主觀的,就可能有誤差,不同生命個體的觀察會得出不同的觀察結果,其中有的主觀觀察就可能是錯誤的,因為不可能存在不同的正確觀察結果。觀察產生認知,在認知的不斷累積中摸索規律,規律是第三位的,而價值觀建立在對規律認知以及主觀對環境的偏好及追求之上。在價值觀與現實真實之間存在著許多主觀與願望這些可能滋生錯誤認知的地帶,檢驗這些主觀認知錯誤的標准是什麼,而在這一連串的從現象到認知再到價值觀形成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背后的原因及驅動力又是什麼。一系列不停的追問最終會達到對事物本源的追問,世界是什麼,生命是什麼,物質是什麼,認知規律是什麼,價值是什麼,它們的本質是什麼。
世界本源,世界一詞在現代社會意為對所有事物的代稱。世界包含兩個概念,時間與空間,由“世”(時間)和“界”(空間)組合而成的世界(梵語:lokadhātu),也就是由周遭環境包含時間空間組成的一切事物。萬事萬物也就是物質,事者物質表現的時間具體化,物者物質表現的空間具體化。當人們討論某一事物,總是將時空具體化,不存在脫離時間與空間的事物或物質,至少在現有人類認知裡,或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世界中,不存在脫離時空的事物或物質。
世界的本質就是事物,也就是物質,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是對物質的認知,人們通過對物質的認知來認識世界,人們所說的世界就表現並存在於環境萬物之中,沒有物質就沒有世界,正所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就是世界。
1.9 什麼是物質
什麼是物質,物質就是存在,是一個由人類意識對存在感知而產生的認識觀念,物質是對周遭一切存在事物的統稱。那麼物質的本體本性本質是什麼,物質的本體就是存在,存在是物質的本體,本質,存在即是物質的表現形態,也是人們認知物質的唯一方式,人們不可能認識一個不存在的物質。沒有存在的表現就無以認知物質的存在,存在就是物質的本體,本性,本質,可以說,物質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物質。存在是物質的具體表現,世界是一切物質存在的集合。
人類得以生存,生活,延續生命的環境與現實世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這是我們的意識可以感知感覺到的,這個物質世界包括我們周遭的具體事物,從江河湖海,到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宇宙。物質包羅萬象,千差萬別,物質同時也是一個認知存在的觀念,是人類隨著智力的進化對客觀存在的認識,是文明進化對環境的一個認知,這是人類對所有周遭一切看得見摸得著或意識到其存在事物的統稱。
1.10 物質與精神,意識的關系
物質是一種現實存在,談物質就不能不談意識,因為存在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人類主觀意識,意識是對現實存在的一種感知及認識,另一方面物質存在是客觀存在,不以人類感知的存在而存在。
在主觀意識方面,某種主觀意識的感知消失之后,或其意識的載體,生命體消失后,還有其他具有主觀意識的生命體的感知存在,這說明,意識中的物質的存在是實在的,某種感知消失之后,它還仍然存在,不以感知的存在為前提而存在。而不同個體感知認知同一物質的結果不一定相同,這並不影響到物質的存在,而是不同感知體對該物質的具體存在產生不同的感知認識而已。然而不同感知個體對特定物質感知的不同也說明,感知產生的意識可能是錯誤的,對同一物質,隻能有一個真實的存在,不同的認知就說明這些不同個體的認知中必然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所有這些認知都是錯的或不准確的,意識的可錯性或非真實性是現實存在的一部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觀察體所處環境的不同從而得出不同的感知認識結果,或片面的不全面的認知,然而作為客觀物質的物質存在無關意識認知,物質的本體就是存在,其實質也是存在,物質的本體,實質本質,性質,天性就是存在。
物質是否消失,在經典物理的世界或經典力學的世界,物質,是不會消失的,物質可以轉化到不同形態的物質存在,也就是物質的表現形式,存在形式轉換了,但它沒有也不會消失,至於量子世界應該也是一樣的。
做為無意識(記憶)的物質本身,存在就是被認識的形式與方式,存在即是本體本質,沒有不存在而被認識的物質。與物質相對應的是精神或意識,在這裡統稱意識,對於物質而言,意識是與物質相對應而存在的一種現象,這也說明隻有意識才能感知物質的存在,而意識的載體是生命,生命的載體是生物體。生物,生物的生命,也是一種物質現象,一種特殊的物質現象,意識是生命對物質存在的感知,所以生命意識能夠主觀能動的反映與感知物質存在,並作用於物質,這就是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任何意識都必須以具有生命的物質或生物體做為載體,隻有具有生命的生物載體才能產生意識,不存在超越脫離生物體而存在的意識和感知,所有意識和感知認識,都是以生物體為基礎的,因為這種意識和精神所具有的認知認識能力,都是以生命這種特殊的生物物質現象為載體的。如同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存在現象,以生命為載體的意識也是一種特殊的生命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存在現象,個體意識將隨個體生命的逝去而逝去。
知識,是意識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也是一種物質的存在,知識是意識這種無形物質的形體化。用語言符號的方式,以不同的載體做為傳遞的手段,以口頭的,符號的,現代是以電子的方式,在不同載體中轉換與傳遞,但它並不以人類這種生命體作為載體。當生命體消亡了,以生命為載體的意識也就消失了,而知識這些以非生命體為載體的特殊意識存在形式卻以符號的方式保留,如果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又有新的生命體出現並破譯了這些語言符號,這些知識訊息又以新的生命體為載體而存在,使已經消亡的意識重現或再生,否則這些以非生命體為載體的知識就失去任何意義。
1.11 物質的定律 物質的生命意義
無論是物質還是意識,都是物質存在的表現,意識或精神,不過是物質的一種特殊表現,而物質的表現和物質的存在,是不以人們意識或精神這種物質的特殊表現的存在而存在的,可以這樣說,如果有史前人類,或高智能動物存在,它們也具有意識,它們也必然意識到物質環境的存在,其產生意識的生命本體即是產生意識的載體,當這個物種消亡了,意識的載體消失了,它們所產生的意識也消失了,然而並不影響物質的存在,這個曾經被他們的意識所感知的物質世界,仍然存在,並不會因為感知體的消亡而消失,直到有新智能物種的出現,新的智能物種的出現帶來新的意識載體,新意識載體同樣感知物質的存在,因此無論有無意識的感知與否,物質的存在,是一種實際的現實的存在,它不以任何意識,或者是任何智慧動物的意識存在與否而改變。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這隻是一種思辨的手段,通過思辨來証明,我思我在物在,他所表現的是一種思辨及証明的手段方式,或哲學或學術的思辨方法。但無論思辨與否,証明與否,物質總是存在的,是一直存在的,由於環境的原因,仍有許多人類沒有認識的物質,所以物質的存在又外在於人類思辨,無關人類思辨或意識,同時人類無法也不會認識不存在的物質,但是某一物質隻要是存在的,它終有被人們感知即認識的一天,因而存在是物質的第一定律,人類不可能認識不存在的物質。
然而,存在是生命這種特殊物質現象對客觀物質的意識感知,沒有生命意識的感知,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毫無意義,或者說,感知的我在使它在,即物質的存在有了意義,既是生命的我在賦予物質的它在於生命的意義,這個我不是某些個體或群體的小我,而是人類在自然中延續不斷的大我,這個大我使自然萬物,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被賦予生命的意義。
生命,生命意識這種特殊的物質現象賦予冰冷的物質世界於生命的意義,有了生命,物質世界就有了生命的意義。
物質的第一定律,存在。
物質的第二定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意識像物質一樣可以被認識,意識隻能認識存在的物質,不可能認識不存在的物質。
物質的第三定律,意識需要生命做為載體,知識是一種特殊的意識,所以也是一種物質,知識不需要生命做為載體,但需要生命做為意識再現或重現的載體。
物質的第四定律,生命意識這種特殊的物質存在,由於不但能夠感知物質的存在,還可以在感知基礎上不斷產生新的感知,這些感知的累積成為人類知識,是意識的存在使物質存在具有了溫度與色彩,使物質的存在被賦予生命的意義。
1.12 生命的本質
物質具有多種不同的存在形態或現象,如人類肉眼觀察到的,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如以人們對其物理現象而言,可以是有色的或透明的,分子粒子等等,如以具有生命現象與否作為判別,可分為生物及非生物,因為要探討與意識相關的物質,而意識是生命的特有的現象,所以隻需討論與意識相關生物物質的現象。
生物區別於非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生命,物質的本體本質是存在,認知生命體的物質存在就是認知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什麼,以及生命的本體與本質又是什麼。認識生命,是人們看到感知認識生命的物質存在,是物質環境中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存在形態,動物植物都是生命不同的物質形態。與非生物不同的是,生命具有生長,繁衍,死亡的特質,當生命體死亡,生命體就失去生命這種區別於非生命體的特質,具有生命的生物體或生命的載體也就成為非生命體物質。
什麼是生命的本性或本質,生命的存在與形態就是生存,死亡是生命的終止,生命的物質載體也許還存在,而生命已不復存在。生命生存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包含出生,即新生命的誕生,生長,繁衍,死亡,都是生命的本體特有的本體特征,即本質,生命都具有的本性。
由於生物是大自然物質衍化的產物,生物都有其內在的生物自然機理,生命由生到死是一個生命機理的自然過程。整個生存過程,從出生,生長,繁衍,到死亡,都是生命通過自然演化逐步形成的生命過程,也是生存最根本的形式與過程。生物要生存是生命的自然屬性,生存是生命的第一表現及需要,是生命本質的表現,可稱為生命定律,生存定律是生命第一定律。生命的第一定律是生存,就如同物質的第一定律是存在,沒有存在就沒有物質,沒有生存也就沒有生命,違背生物的自然生存過程就是違背生物生命的生存定律。
1.13 生命與記憶
如前所述,生存是生命最基本的存在形式與過程,對生命進一步觀察與分析,就不難發現生命與記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果說生存是生命的本質與存在的表現,記憶就是生命或生命生存的基礎,可以得出任何生命都具有兩種最基本屬性,生存和記憶,有如硬幣都有兩面,失去一面就不再成為硬幣,生命的生存與記憶的屬性就如同硬幣的兩面。
三類生命記憶
生存是生命最根本最本質的需求,是生命存在的基礎,而生命的生存離不開生命體記憶功能。生物生命都具有記憶功能,生物記憶是一種非常特別非常重要的生物本能,不能將生物記憶當做一種狹隘的能力,而是物種生命衍生復制承傳的母版,是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關鍵,也是生命之所以能夠生長,生命謂之生命的原因,可以說記憶是生命的基礎,也是生物進化的根本,沒有記憶就沒有生命。生物記憶可分為三類,物種基因記憶,家族基因記憶,個體生命記憶。
物種基因記憶
任何生物生命體都具有基因記憶功能,而不同生物物種記憶功能也不同。所有健康生物都有繼承及承傳物種基因的本能,這種本能就是物種基因記憶。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猩猩之所以為猩猩,其根本原因就是存在其生命體中的基因記憶,是物種傳承物種生命的的模板,物種進化就是物種適應環境的基因變異。
家族基因記憶
每一個物種的基因都有其共同的基因記憶,以維系物種的生存與延續,同時每個個體又有其獨有的家族基因記憶,這種個體獨有的基因記憶是生物家族個體生命區別於同類物物種其他家族生命的原因或基礎,或可稱為家族基因記憶,也就是具有血緣關系的生命個體都具有共同的家族基因記憶。家族基因記憶同時是物種基因變異的前提,是物種變異,病變,及進化的原因,也是物種基因,變化,進化的基礎。
自然物質世界裡,無論何種物種類別,生物或非生物,有機或無機,總體存在於個體之中,個體是總體的表現及存在的方式,有如古人思辨之馬與白馬的關系。個體是總體的載體,個體的變化將引導總體的變化,家族基因記憶的變異進化,將導致物種基因的變異進化。
物種基因的變異起始於家族基因的變異,這種家族基因記憶,起始的改變,源自於個體生命的經歷,對環境的適應,包括對食物的攝取與改變,生存習性的改變,以及對環境的回應適應,造成了個體物種的習性的改變,這種習性的改變,會通過同物種繁衍將基因記憶交換傳遞到新一代,經過漫長的時間累積會帶來個體生物生理以及器官及功能的逐步變化,並由家族基因記憶轉化形成物種基因新的記憶,這種新的基因記憶又通過物種繁衍成為每個個體的共同基因記憶,完成家族基因記憶最終轉化為物種基因記憶的過渡,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這種家族基因記憶轉化為物種基因記憶帶來的結果,如果是有利於物種對環境的適應,將利於物種的生存延續,比如猿人的前肢進化為人的手,手掌五指的分開,及功能的不同,都是從家族基因記憶的改變開始,逐漸轉化為人類的共同物種基因記憶,成為人類的共同特征的一部分。而那些不利於物種適應環境的物種基因記憶將被淘汰,或萎縮,被新基因所取代。
這些由個體家族基因記憶轉化為物種基因記憶的新基因記憶及原有基因記憶,如果出現物種對環境變化的不適應,既對環境及變化無法產生出或進化出新的基因記憶以使個體適應,進而使物種適應環境,物種將會消亡。家族基因記憶是物種進化試錯的基礎及積累,是物種進化的橋梁。
個體生命記憶
個體生命記憶是家族基因及物種基因在自然環境中適應環境,澤優汰劣適者生存的基因選擇與積累,是家族基因變異進化的准備。個體生命記憶不屬於基因記憶,是生物三類記憶中,最靈活,最生動,最快速變換的生物記憶,既是生命的表現,也是生命選擇,擇優,學習,成長的基礎。
個體生命記憶使生物體對環境作出的快速反應,逃避危險,選擇積累經歷,學習,成長的最快速途徑,是生命對環境及經歷最直接第一手的經驗累積,個體生命記憶保証個體生命的生存,及經驗或記憶積累,成功有效的積累將演化成為家族習性,長期穩定的家族習性將演化為家族基因,長期的家族行為模式演化為生理模式,以家族基因的方式傳遞到下一代,成為本能,比如同為牛的物種,馴養家牛的耕田肯定比馴養野牛的耕田來的容易,這就是家族習性成為家族記憶影響牛的耕田馴養。家族習性又通過同物種的交配傳遞到新一代,成為物種新本能,無效用的記憶將隨生命結束而消失。
個體生命記憶通過經驗累積學習,使個體適應環境變化,養成新的習性,並經過繁衍,新的習性也將成為家族習性,有利於生存與進化的習性會演化成為家族及物種新的基因記憶,成為物種基因的一部分。所有個體生命經歷是生命演化進化的基礎。
生物包含動物及植物,與植物不同,由於動物可以活動或走動,對環境的反應都可以直接觀測,同一類動物而不同個體對同樣特定環境反應也不同,這就說明個體記憶並不相同,同一個體不同時間段對同樣特定環境反應也不盡相同,這也說明動物個體記憶具有一定的環境差別分辨能力。這種差別分辨能力說明動物具有一定的記憶辨別能力,這是記憶主體的基礎。(這種記憶分析分辨能力是如何產生的?)
個體記憶具有一定的差別分辨能力說明生命記憶不是簡單的影像累積或數據累積,由於動物對環境有好惡的辨別,這種個體記憶是與基因記憶,及個體經歷經驗記憶相結合的特殊記憶,比如同一個體動物對不同食物的喜好的不同,說明生命記憶是包含影像及個體生命神經,個體本能經歷的特別經驗對特定物體回應的記憶。這一完整的記憶形成日后這一個體對這一特定物體的特殊記憶及辨別,這些記憶及辨別是生命思考思維的基礎,各種不同生命物種的記憶及辨別過程應該是一樣的,隻是不同物種所具有的記憶體容量及復雜程度的不一樣,其記憶思考思維的能力及復雜程度也不一樣。在地球上,人的大腦是最復雜的,人也就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如果有外星生物,其記憶及思維思辨過程也應該是一樣的,如果其大腦或記憶體比地球人復雜,它就比地球人聰明,反之就不如地球人。
動物都具有生命記憶,這可以從直接觀察中得到,是否能証明植物具有物種基因記憶及家族基因記憶之外,同樣具有或沒有個體生命記憶。植物由於無法移動,也就無法或很難觀測到植物對環境的直接反應,即使有所反應,由於過於緩慢,很難辨別這種反應是出於基因記憶還是出於生命個體記憶,比如植物對火的反應,火會灼傷植物,具有生命的植物其本身必然產生與之對應的反應,然而如何判別這種對應是出於基因記憶或生命個體記憶。恐怕永遠無法証明對火的恐懼是植物共同生命基因記憶的反應結果還是這一特定植物具有生命記憶的反應結果。
此外,有些植物長刺,毫無疑問,這些刺保護植物不受動物的侵食,由此可以得出刺是植物適應環境經過長期進化的結果,理由很簡單,在物競天存優勝劣敗的自然淘汰中,有利於生存的基因或器官都會被延續而保留,刺應該可以被認為如同動物身上的器官,不利於生存的基因或器官都會萎縮或被淘汰。保留或萎縮淘汰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對於保留的以刺為例,同一植物物種,沒有刺的比有刺的更容易受到環境的侵食,也就是多了一道環境的天敵,在同樣環境條件下,有刺植物更容易勝出,其基因記憶也由於勝出而保留延申。
對於無用的基因或器官,也許可以這樣理解,生命需要養分或資源的維護,對生命而言,養分就是一種資源,在普遍和一般的情況下,資源總是有限的,資源的分配就關系到生命的健康成長,與無用的基因相關的枝體或器官也必然佔有一定資源,而使有用的器官所獲得養分必然減少,這也不利於生命的健康生長,並且無用枝體或器官因無用導致與其相關功能使用減少,以及減少或失去與其他相關聯枝體或器官的聯系或聯動,形成萎縮,成為總體中的多余者,用則存不用則廢,這應該是適者生存在生命體內的體現,無用的枝(肢)體或器官會逐步萎縮,這個適用於動物器官進化的原則應該同樣適用於同屬生物的植物,所以無用的或不利於生存的基因及器官將在衍化中萎縮及淘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