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1的博文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5

图片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4

图片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3

图片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2

图片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1

图片

中国道路.杂思录 2.1 第二章 生命與價值 (1)

第二章 生命與價值 第二章《生命與價值》,人類生命由於具有發達的大腦,使人類生命具有特殊的的生命現象,這就是思想意識,意識產生於對物質環境的認知與比較,圍繞著最大生存利益由此產生一系列的精神現象,如自我意識,群體秩序與文化,核心表現就是生命的價值或價值觀,並以價值觀為基礎構筑新的文化與文明,價值也成為人類生命新的平台與環境基礎。價值觀使人類生命具有了物質生命之外的第二個平台,人類由單一的物質生命進入到以價值為基礎的精神生命,人類生命具有了物質與精神價值的雙平台,精神或價值成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甚至為精神價值而舍棄物質生命。然而生命仅是物质的特殊存在形式,生命归根结底仍是物質的,生命意识产生到精神價值的基礎也是物質的,脫離物質基礎的精神價值就是烏托邦,精神價值的承托卻使烏托邦理想可延續相當時期而不致坍塌,然而生命終歸回歸物質本質,乌托邦的理想不论多么美好,烏托邦的坍塌是物質生命的必然。 2.1 記憶與意識 《生命與自由》所述,僅是對生物生命的記憶與自然屬性的一般論述,以及自由對生命體健康成長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然而人類這個地球唯一具有高級思維能力的生物,必然具有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更特別更深刻的生命現象,意識就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人類生命現象。許多生物都具有意識這種奇特的能力,簡單的或復雜的,比如對危險境遇或環境的警覺,就是一種意識或感覺,且與記憶有著絕對的關聯。人類的許多文化與精神現象,如信仰與價值觀,簡稱價值,就是以意識為基礎,人類的意識與物質存在一道共同形成人類社會的雙軌,人不再像動物一樣是簡單的物質生命,而是有主觀意識的物質人,既可以按照主觀意願回應甚至改變環境的意識人,意識也自然而然與物質一道成為同在的哲學二元議題。那麼意識是怎樣產生的,本質又是什麼。 如果記憶與意識是一體的,如硬幣的一體兩面,即有記憶就必有意識,或就必然產生意識,則人工智能因為有記憶,人工智能必將產生具有人類一樣的意識,並隨著科技的發展即記憶與運算的復雜與成熟快捷,人工智能就有超越及控制其制造者人類的可能,是這樣的嗎,這也許是人工智能恐懼症的根源吧。如果記憶與意識不是一體的,記憶不必然地產生意識,記憶與意識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人工智能無法因為具有記憶而必然產生意識,人工智能與傳統的生產機器就沒有本質不同,僅是效率更高的機器而已。 記憶是生命最基本的屬性,也是所有其他屬性之母,記憶同樣是意識的基礎,記...

中国道路.杂思录 1.4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4)

1.20 群體 許多動物物種普遍有群居的屬性,在自然環境中,群體往往比分散單獨個體更有利於達到生存最大利益的需要,例如群體同居有利保護個體對抗惡劣環境及外敵傷害,群體還可以提供許多個體自身無法得到的利益,群體也有利於生命的繁衍。然而有群體就必然產生群體秩序,群體秩序與自由看似相互矛盾的,然而群體與自由都有一個共同的驅動力,就是個體追求最大生存利益,為最大利益而自然形成群體,而長期的群體群居,必然產生兩方面的結果,群體群居帶來的習性改變以及進而基因進化以適應群居習性,從而結成群體是一種生命物種的進化。 群體是生命自然的第五屬性,由生命自利屬性,或個體生命為追求最大利益而結成群體,是一種由基本屬性派生的屬性。群體與自由是一個矛盾的共同體,是一體的兩面,而最大利益是兩者的粘合劑,既群體如果達不到比個體獨居更大的利益就不會有群體產生,或群體走向解體。這種群居的習性有利於繁衍及相互保護,也許從一開始就是生命或物種的生存方式,也許是生物動物物種進化逐漸形成的結果,其動因與行為自由一樣,就是為了生存,驅動力就是尋求最大利益。個體自由是生命本能行為,為更好的生存生命個體必然追求最大利益,群居習性同樣是為了追求最大利益,群居習性無論是從物種生命的起始就有,還是由於生存的需要而出現都必然是基因記憶的一部分,都是進化的必然結果。 群體習性並非一成不變,於人類而言,從原始的鬆散小群體群居,進而家庭,大群體,部族村落形成,必然伴隨許多習性的改變,群體習性也成為進化的手段與環境,可以說,群體是人類一切文明萌芽的土壤及起始。   1.21 自由與群體的關系 自由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即生命在所處環境中所能得到的自由,或生命從自然環境中所能獲得的自由,以及人類個體在所處群體中所能得到的自由。 生物在環境中所能獲得的自由與生物物種的能力及環境的所提供的食物養分即環境惡劣程度對生命的傷害有關,不同物種及同一物種在不同環境時期,如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其自由度是不同的,如果自由是指生命個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則生命個體可離群索居,獨自面對自然,生存取決於生命獨自面對自然環境的能力,也無所謂自由與否的問題,即個體生命在自然環境中所能獲得的自由並不是自由所關注的問題。 人們常言所說的自由主要是指人類個體在群體中所能獲得的自由,而群體是個體在一定條件及環境下獲取最大利益的結合體。這種人類個體在群體中的自由...

中国道路.杂思录 1.3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3)

1.14 三類記憶的相互關系 記憶是生命的基礎,沒有記憶就沒有生命,記憶是生命最本質的特征與表現。生物生命的記憶又可分為三類記憶,物種基因記憶,家族基因記憶,生命個體記憶,這三類記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對生命繁衍有著獨特與不可或缺的功能。 物種基因記憶是基礎,是物種最基本的區別於其他物種的生命母版,同一物種的所有生命個體都有同樣的形體,生長及生活模式,物種基因記憶是物種延續的基礎記憶,同類相似,相聚,匹配繁衍,就是緣以是物種基因記憶的共同基礎。 而家族基因記憶又將物種基因記憶更加具體化到每一個群體,每一個家族都是一個小的群體,反之亦然,每一個群體都是一個家族,家族成員之間有著比群體外成員更緊密的血緣或相近的基因記憶,群體或家族基因記憶即是個體生命所屬家族區別於同類物種個體的原因,所以也有著對環境適應的相似性,適合現實環境的家族基因記憶將在競爭中勝出,生存,並通過交配繁衍將家族基因基因衍化為物種基因記憶。家族基因記憶也是物種基因記憶進化累積與基礎,一個家族記憶的進化或變異將通過繁衍交配將新基因擴散為物種基因,適應環境的將會延續,不適合的會被淘汰。 生命個體記憶則是個體生存經驗的累積,對環境的靈活適應,獲取生長生存要素,以及基因記憶環境試錯及環境適應的基礎。個體記憶形成習性,進而成為家族習性,長期的家族習性將衍化為基因,通過延續將優秀基因傳續下一代,成為家族記憶,又與家族外同物種交配繁衍逐漸成為物種記憶。 個體生命記憶與家族基因記憶的關系也有如家族基因與物種基因的關系,從個別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關系。一個物種有如一個大系統,系統內部有許多分支,分支又有分支,這些分支就是家族,家族又許許多多的成員,這些家族成員就是每一物種生物生命的具體表現與存在,這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具體存在與表現就是該物種接觸自然環境的觸須,物種對環境的適應進化就是以每一個體成員為觸點,沒有個體生命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就沒有物種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個體的生命力愈頑強,物種的生命力也愈頑強,從個體生命記憶到物種基因記憶是一個個別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漫長過程,中間還有一個家族基因記憶的環節。 三類記憶缺少任何一項記憶,生物生命的存在與進化將成為不可能。一般而言,由於環境變化的遲緩以及基因演化承傳過程的緩慢,自然過程是一個無數隨機與偶然組合的過程,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相互之間,基因承傳包含許多隨機...

中国道路.杂思录 1.2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2)

1.8 世界的本質 對人與社會本質的追問,找出生命本質與價值或普世價值的關系,就能找到對價值及普世價值的檢驗標准。對人與社會本質的追問也必然產生對生命與物質世界的追問,世界本質的追問,以及普遍與特殊的追問,等一系列的屬於哲學的問題。 提到普遍與世界首先想到的是現象或具象。對世界或所謂普遍的理解,人們首先是從接觸或觀察周遭環境即現實世界所呈現的現象或表象開始,無論是分析事物外在表現的還是內在的規律,現象或表象的觀察永遠是第一位的,現象是人類接觸環境及世界最原始的起點。現象的不斷累積成為經驗,經驗經歸納而成為常識,經過總結與分析推斷而找到現象背后的根源,以及相互關系與因果,這些根源及因果相互關系的內在必然聯系就是規律。 所有可以說,客觀物質現象是世界的第一表現,是第一位的,主觀觀察是第二位的,主觀的,就可能有誤差,不同生命個體的觀察會得出不同的觀察結果,其中有的主觀觀察就可能是錯誤的,因為不可能存在不同的正確觀察結果。觀察產生認知,在認知的不斷累積中摸索規律,規律是第三位的,而價值觀建立在對規律認知以及主觀對環境的偏好及追求之上。在價值觀與現實真實之間存在著許多主觀與願望這些可能滋生錯誤認知的地帶,檢驗這些主觀認知錯誤的標准是什麼,而在這一連串的從現象到認知再到價值觀形成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背后的原因及驅動力又是什麼。一系列不停的追問最終會達到對事物本源的追問,世界是什麼,生命是什麼,物質是什麼,認知規律是什麼,價值是什麼,它們的本質是什麼。 世界本源,世界一詞在現代社會意為對所有事物的代稱。世界包含兩個概念,時間與空間,由“世”(時間)和“界”(空間)組合而成的世界(梵語: lokadh ā tu ),也就是由周遭環境包含時間空間組成的一切事物。萬事萬物也就是物質,事者物質表現的時間具體化,物者物質表現的空間具體化。當人們討論某一事物,總是將時空具體化,不存在脫離時間與空間的事物或物質,至少在現有人類認知裡,或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世界中,不存在脫離時空的事物或物質。 世界的本質就是事物,也就是物質,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是對物質的認知,人們通過對物質的認知來認識世界,人們所說的世界就表現並存在於環境萬物之中,沒有物質就沒有世界,正所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就是世界。   1.9 什麼是物質 什麼是物質,物質就是存在,是一個由人類意識對存在感知而...

中国道路.杂思录 1.1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1)

第一章 生命與自由           1.1 何去何從 幾十年的改革開放,華夏這顆老樹有如枯木逢春,不僅花枝綻放,且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給,不斷突破許多固有的觀念及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框框,還給外界留下生命力不絕如縷,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維護全球秩序穩定的重要力量。然而發展歸發展,無論是當下中國社會現況及社會人文,還是政府或政治體制等等,仍然存有許多令人詬病及疑惑之現象,從而產生對中國未來發展之方向及可持續性帶來疑問。中國傳統文化之沉疴及意識形態思想之局限,西方輿論之偏見與有意詆毀,中國即像是被捆綁手足之巨人,行為踉蹌,形象猥瑣,又像初生巨嬰,帶有無限生機,生命力不絕如縷。中國給人之印象反差巨大,希望與詬病同在,進步與質疑並存,繁華的之下是否存在不為人知的苦辛,捆綁巨人手足鎖鏈的最終根源是什麼,其強大生命力又來自何處。回顧跨越數千年之中華民族歷史,即經歷輝煌,也極盡苦難。歷史上累累反復之朝代傾覆,是偶然還是必然,中華民族未來命運會是怎樣,當年毛澤東黃炎培延安窯洞之感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國可以跨越舊中國傳統社會皇朝興替的周期嗎?這無疑是中國未來道路之問,也是新世紀之問。 中國走出了不同於西方傳統的工業化之路,卻並未如外界或西方社會預期走上政治體制改革之路,這對具有幾千年歷史文化沉澱的中華古國意味著什麼,這對自由民主體制或廣為接受的普世價值又意味著什麼,是人類社會演化出現新的與民主體制並存的模式,還是對自由民主體制的否定。由於中國的體量決定了它在全球所處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將關系全球未來百年甚至數百年之變局,這些問題必然受全球所關注,是沉甸甸之問,這些疑問適逢全球化與工業化三百年科技進步之大變局,可謂世紀之問,甚至相較與軸心時代文明與思想的萌發期,則可能是千年之問。 自由民主可謂當今世界潮流與主流價值,它曾經是人類社會或西方社會走向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文化思想基石,在未來也無疑是西方為主的經濟發達社會的文化思想基礎與社會思想價值,特別是二十世紀末蘇聯的解體,代表自由民主價值的民主體制成為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與未來的唯一通道。然而客觀地說進入新世紀,自由民主價值與民主體制也遭遇的了社會現實問題或社會瓶頸,在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並未得到預期的積極成果,甚至出現社會動亂與國家解體,經...